结直肠癌概况
结肠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中国在世界上属于低发地区,但其发生率在不少地区有程度不等的增加趋势。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
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根据临床表现、X射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确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手术根治。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一般癌肿只限于肠壁者预后较好,浸润到肠外者预后较差,年轻患者、癌瘤浸润广泛、有转移者或有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结直肠癌病因
病因不十分清楚,但是,已经知道可能与以下癌前病变和一些因素有关:
①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发现结肠息肉可以恶变,其中乳头状腺瘤最易恶变,可达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变的发生率则更高,这说明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关系密切。
②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并发结肠癌,发生率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出5~10倍。发生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经过炎性息肉阶段发生癌变。
③在中国,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的病例并不少见,但对其因果关系仍有争论。
④据世界肿瘤流行学调查统计,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高,而在日本、芬兰、智利等地较低。研究认为,这种地理分布与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系,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和低纤维饮食者发病率较高。
⑤结肠癌的发生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已越来越被引起重视。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家族遗传性在结肠癌中比直肠癌更为常见。
⑥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肥胖、大便习惯、大便量等。
结直肠癌转移/传播途径
1.结直肠癌肝转移: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中70%术后复发。
2.结直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 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 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 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 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可能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4.侵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侵润周围组织与脏器。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粘膜上,脱落在腹腔内,可种植在腹膜上,转移灶呈结节状或粟粒状,白色或灰白色,质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结直肠癌临床表现
血便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肿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
息肉型大肠癌病人可出现右下腹部局限性腹痛和腹泻,粪便呈稀水样、脓血样或果酱样,粪隐血试验多为阳性。随着癌肿的增大,在腹部的相应部位可以摸到肿块。
狭窄型大肠癌容易引起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呈脓血便或血便。
溃疡型大肠癌的病人,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或脓血便,并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一旦发生完全性梗阻,则腹痛加剧,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全身情况急剧变化。
在肿瘤的晚期:由于持续性小量便血可引起贫血;长期进行性贫血、营养不良和局部溃烂、感染毒素吸收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导致病人消瘦、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和恶病质;由于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肝脏肿大、腹水、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为肿瘤的晚期并发生转移。
结直肠癌检查/诊断
1、体格检查
①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肿块。
②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诊。 了解肿瘤大小、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②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③大便常规:检查应当注意有无红细胞、脓细胞。
④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内窥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置较低的结直肠病变。所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
①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
② 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以及完全性肠梗阻;
③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放射性肠炎;
④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内窥镜检查之前,必须做好准备,检查前进流质饮食,服用泻剂,或行清洁洗肠,使肠腔内粪便排净。
4、影像检查
①结肠钡剂灌肠检查, 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但疑有肠梗阻的患者应当谨慎选择。
②B型超声: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复发转移,具有方便快捷的优越性。
③CT检查:CT检查的作用在于明确病变侵犯肠壁的深度,向壁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的部位。
④MRI检查:MRI检查的适应证同CT检查。推荐以下情况首选MRI检查:a直肠癌的术前分期;b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的评价;c怀疑腹膜以及肝被膜下病灶。
⑤经直肠腔内超声:推荐直肠腔内超声或内镜超声检查为中低位直肠癌诊断及分期的常规检查。
⑥PET-CT:不推荐常规使用, 但对于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复发病灶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
⑦排泄性尿路造影:不推荐术前常规检查,仅适用于肿瘤较大可能侵及尿路的患者。
5、血清肿瘤标志物
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CEA、CA19-9;建议检测CA242、CA72-4;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AFP;有卵巢转移患者建议检测CA125。
6、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活检明确占位性质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依据。
结直肠癌鉴别诊疗
对表现为腹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右腹部肿块等症状的右半结肠癌应注意与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等疾病相鉴别;
对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或脓血便等症状的左半结肠癌应注意与痔、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疾病相鉴别。
结直肠癌治疗
外科治疗
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迄今仍首推外科治疗。
全国第1届肠癌会议提出,浸润性肠癌根治切除的定义是手术时将肉眼所见及扪及的肿瘤,包括原发灶及引流区淋巴结全部清除者为根治性切除,手术时虽能切除病灶,但肉眼或扪及的肿瘤有残留者属于姑息性手术。因此,对病变局限于原发或区域淋巴结者应作根治性手术;局部病变广泛,估计不易彻底切除,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变较广泛尚能切除,但已有远处转移,为解除梗阻、改善症状亦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灶广泛、粘连、固定,已无法切除,可以作捷径手术或造口术以解除症状;已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其他内脏转移,而原发灶尚能切除者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同时切除,当然此亦属于姑息性手术。
手术后综合征:直、结肠癌手术切除后常有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乙状结肠切除后常由于结肠协调性固体运送机能的破坏而造成便秘;肛管、结肠吻合术后常有排便功能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失禁等。直肠癌手术后常有排尿功能的障碍,性功能障碍。对肛门非保留的病人,正研究及设计安置在会阴部的“人工肛门”,并能有控制大便便意的装置,以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目前在研究的应用肌肉代替括约肌的肌肉兴奋技术看来是有希望的方法。
放射治疗
近50年来,尽管外科技术有迅猛发展,但大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率较高,故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必须考虑综合治疗。目前研究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外科和放射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射、术中放射、术后放射、“三明治”放疗等,各种不同的综合治疗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晚期直肠癌,尤其是局部肿瘤浸润到附近组织(直肠旁、直肠前组织、腹腔淋巴结、膀胱、尿道、耻骨支)以及有外科禁忌证患者,应用姑息性放射亦常有较满意的疗效。
放疗综合治疗
(1)术前放射
1)提高手术切除率 2)减少淋巴结受侵率和晚期病人百分率 3)减少远处转移。 4)减少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2)术后放射
1)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后放射开始早的病人,其效果将更好。 2)提高生存率:术后放疗病人5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有明显提高。
(3)“三明治”式放疗
为了充分发挥术前放射和术后放射的优势,并克服两者的不足,采用术前放射-手术-术后放射的方法,称“三明治”式方法。
(4)术中放射
为了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及减少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照射,近年来有报道采用术中直视下放射治疗。
单纯放射治疗
(1)腔内放射 病灶选择适当,早期直肠癌局部控制率可达96%。
(2)单纯外放射 对局部晚期肿瘤、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应用外照射能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有时不能作手术的病人,经放射治疗后,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正在进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新的射线中中子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正在进一步探索中
化学治疗
(1)单一药物治疗:5-Fu现为肠癌标准化疗的基础。5-Fu疗效与病灶部位有关,以有效率计,腹部病灶为32%,淋巴结转移为25%,肝转移为24%,皮肤及皮下转移为16%,其他部位为8%,而以肺转移最差,为6.4%。
(2)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或不增加毒性、减少或延缓耐药性出现等优点,已有不少联合化疗方案用于大肠癌的治疗,基本上均包含有5-Fu。
(3)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指使用对某种肿瘤有活性的抗肿瘤药物对根治性治疗手段进行辅助,对肠癌而言是指对手术而进行辅助化疗。大肠癌辅助化疗的研究开展已久,以5-Fu应用最多。5-Fu + CF已取得优于5-Fu单用的结果,5-Fu与MTX、α-IFN及DDP的并用可提高有效率或生存率。
免疫治疗
1、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伤害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2、诱导癌细胞凋亡。
3、与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丝裂霉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药效,又减轻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
4、与免疫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有协同作用。5、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
在选择西医治疗,放、化疗时,可由适当选择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可以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结直肠癌预防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结肠直肠癌应注意饮食,医学界一般认为,常吃多脂肪、少纤维饮食者,罹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较高。研究显示,某些地区的人民膳食偏重蔬菜、果类等含丰富纤维的食物,肠癌患者较其他地区的人民为低。
剑桥大学曾经公布一项有关饮食与癌症的大型研究,接受调查者达40万人之多,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饮食与癌症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上致命癌症的危险几率达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
在过去,法国医学界也有研究发现,有三成的癌症病例与病人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法国医学科学院曾在《饮食与癌症》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脂肪食物以及全脂奶、肉等饱和脂肪酸食品不但容易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易于引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认为,膳食纤维可刺激肠的蠕动,同时也可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减少粪便中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将大便、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膳食纤维主要来自天然的蔬菜、水果、谷类及豆类。蔬菜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含丰富抗氧化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可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此类蔬菜包括花椰菜、芥菜、白菜等。而黄色和绿色蔬果中,大都含有丰富类黄酮素,其他如洋葱、苹果皮等食物也都含有类黄酮素,多吃也有助于预防癌症。
因此,预防结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是消除促癌因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腐败的食物。同时,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0532-80921197
周一至周日 9:00-22:00青岛市龙城路31号
概况
结肠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中国在世界上属于低发地区,但其发生率在不少地区有程度不等的增加趋势。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男性,以40~70岁最为多见,但20世纪末发现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两性发病比例约为2:1。本病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仍不清楚,可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多见,其余依次见于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癌瘤大多数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及粘液癌。
本病可以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及直接蔓延等途径,播散到其他组织和脏器。根据临床表现、X射线钡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确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手术根治。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一般癌肿只限于肠壁者预后较好,浸润到肠外者预后较差,年轻患者、癌瘤浸润广泛、有转移者或有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病因
病因不十分清楚,但是,已经知道可能与以下癌前病变和一些因素有关:
①在许多临床实践中发现结肠息肉可以恶变,其中乳头状腺瘤最易恶变,可达40%;在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癌变的发生率则更高,这说明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关系密切。
②部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并发结肠癌,发生率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出5~10倍。发生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经过炎性息肉阶段发生癌变。
③在中国,血吸虫病并发结肠癌的病例并不少见,但对其因果关系仍有争论。
④据世界肿瘤流行学调查统计,结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高,而在日本、芬兰、智利等地较低。研究认为,这种地理分布与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系,高脂肪、高动物蛋白和低纤维饮食者发病率较高。
⑤结肠癌的发生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已越来越被引起重视。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家族遗传性在结肠癌中比直肠癌更为常见。
⑥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肥胖、大便习惯、大便量等。
转移/传播途径
1.结直肠癌肝转移: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中70%术后复发。
2.结直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 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 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 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 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可能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4.侵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侵润周围组织与脏器。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粘膜上,脱落在腹腔内,可种植在腹膜上,转移灶呈结节状或粟粒状,白色或灰白色,质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临床表现
血便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也是直肠癌最先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癌肿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
息肉型大肠癌病人可出现右下腹部局限性腹痛和腹泻,粪便呈稀水样、脓血样或果酱样,粪隐血试验多为阳性。随着癌肿的增大,在腹部的相应部位可以摸到肿块。
狭窄型大肠癌容易引起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呈脓血便或血便。
溃疡型大肠癌的病人,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或脓血便,并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一旦发生完全性梗阻,则腹痛加剧,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全身情况急剧变化。
在肿瘤的晚期:由于持续性小量便血可引起贫血;长期进行性贫血、营养不良和局部溃烂、感染毒素吸收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导致病人消瘦、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和恶病质;由于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肝脏肿大、腹水、颈部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常提示为肿瘤的晚期并发生转移。
检查/诊断
1、体格检查
①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肿块。
②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诊。 了解肿瘤大小、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②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③大便常规:检查应当注意有无红细胞、脓细胞。
④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内窥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置较低的结直肠病变。所有疑似结直肠癌患者均推荐纤维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
①一般状况不佳,难以耐受;
② 急性腹膜炎、肠穿孔、腹腔内广泛粘连以及完全性肠梗阻;
③肛周或严重肠道感染、放射性肠炎;
④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内窥镜检查之前,必须做好准备,检查前进流质饮食,服用泻剂,或行清洁洗肠,使肠腔内粪便排净。
4、影像检查
①结肠钡剂灌肠检查, 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但疑有肠梗阻的患者应当谨慎选择。
②B型超声:超声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复发转移,具有方便快捷的优越性。
③CT检查:CT检查的作用在于明确病变侵犯肠壁的深度,向壁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的部位。
④MRI检查:MRI检查的适应证同CT检查。推荐以下情况首选MRI检查:a直肠癌的术前分期;b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的评价;c怀疑腹膜以及肝被膜下病灶。
⑤经直肠腔内超声:推荐直肠腔内超声或内镜超声检查为中低位直肠癌诊断及分期的常规检查。
⑥PET-CT:不推荐常规使用, 但对于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复发病灶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
⑦排泄性尿路造影:不推荐术前常规检查,仅适用于肿瘤较大可能侵及尿路的患者。
5、血清肿瘤标志物
结直肠癌患者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CEA、CA19-9;建议检测CA242、CA72-4;有肝转移患者建议检测AFP;有卵巢转移患者建议检测CA125。
6、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活检明确占位性质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依据。
鉴别诊疗
对表现为腹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右腹部肿块等症状的右半结肠癌应注意与肠结核、局限性结肠炎、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等疾病相鉴别;
对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血便或脓血便等症状的左半结肠癌应注意与痔、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外科治疗
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迄今仍首推外科治疗。
全国第1届肠癌会议提出,浸润性肠癌根治切除的定义是手术时将肉眼所见及扪及的肿瘤,包括原发灶及引流区淋巴结全部清除者为根治性切除,手术时虽能切除病灶,但肉眼或扪及的肿瘤有残留者属于姑息性手术。因此,对病变局限于原发或区域淋巴结者应作根治性手术;局部病变广泛,估计不易彻底切除,但尚无远处转移者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变较广泛尚能切除,但已有远处转移,为解除梗阻、改善症状亦可作姑息性切除;局部病灶广泛、粘连、固定,已无法切除,可以作捷径手术或造口术以解除症状;已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其他内脏转移,而原发灶尚能切除者可根据病员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同时切除,当然此亦属于姑息性手术。
手术后综合征:直、结肠癌手术切除后常有肠运动功能的紊乱,大便次数增多;乙状结肠切除后常由于结肠协调性固体运送机能的破坏而造成便秘;肛管、结肠吻合术后常有排便功能的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失禁等。直肠癌手术后常有排尿功能的障碍,性功能障碍。对肛门非保留的病人,正研究及设计安置在会阴部的“人工肛门”,并能有控制大便便意的装置,以解决病人的排便问题。目前在研究的应用肌肉代替括约肌的肌肉兴奋技术看来是有希望的方法。
放射治疗
近50年来,尽管外科技术有迅猛发展,但大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率较高,故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必须考虑综合治疗。目前研究较多、效果较好的是外科和放射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放射、术中放射、术后放射、“三明治”放疗等,各种不同的综合治疗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晚期直肠癌,尤其是局部肿瘤浸润到附近组织(直肠旁、直肠前组织、腹腔淋巴结、膀胱、尿道、耻骨支)以及有外科禁忌证患者,应用姑息性放射亦常有较满意的疗效。
放疗综合治疗
(1)术前放射
1)提高手术切除率 2)减少淋巴结受侵率和晚期病人百分率 3)减少远处转移。 4)减少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2)术后放射
1)减少局部复发率:术后放射开始早的病人,其效果将更好。 2)提高生存率:术后放疗病人5年生存率比单纯手术有明显提高。
(3)“三明治”式放疗
为了充分发挥术前放射和术后放射的优势,并克服两者的不足,采用术前放射-手术-术后放射的方法,称“三明治”式方法。
(4)术中放射
为了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及减少正常组织的不必要照射,近年来有报道采用术中直视下放射治疗。
单纯放射治疗
(1)腔内放射 病灶选择适当,早期直肠癌局部控制率可达96%。
(2)单纯外放射 对局部晚期肿瘤、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应用外照射能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有时不能作手术的病人,经放射治疗后,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正在进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新的射线中中子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正在进一步探索中
化学治疗
(1)单一药物治疗:5-Fu现为肠癌标准化疗的基础。5-Fu疗效与病灶部位有关,以有效率计,腹部病灶为32%,淋巴结转移为25%,肝转移为24%,皮肤及皮下转移为16%,其他部位为8%,而以肺转移最差,为6.4%。
(2)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或不增加毒性、减少或延缓耐药性出现等优点,已有不少联合化疗方案用于大肠癌的治疗,基本上均包含有5-Fu。
(3)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指使用对某种肿瘤有活性的抗肿瘤药物对根治性治疗手段进行辅助,对肠癌而言是指对手术而进行辅助化疗。大肠癌辅助化疗的研究开展已久,以5-Fu应用最多。5-Fu + CF已取得优于5-Fu单用的结果,5-Fu与MTX、α-IFN及DDP的并用可提高有效率或生存率。
免疫治疗
1、活化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伤害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诱导白细胞素,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2、诱导癌细胞凋亡。
3、与传统的化学治疗药物(丝裂霉素、卡莫斯丁等)合用,既增加药效,又减轻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
4、与免疫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有协同作用。5、减缓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
在选择西医治疗,放、化疗时,可由适当选择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可以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结肠直肠癌应注意饮食,医学界一般认为,常吃多脂肪、少纤维饮食者,罹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较高。研究显示,某些地区的人民膳食偏重蔬菜、果类等含丰富纤维的食物,肠癌患者较其他地区的人民为低。
剑桥大学曾经公布一项有关饮食与癌症的大型研究,接受调查者达40万人之多,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饮食与癌症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饮食能有效减低患上致命癌症的危险几率达40%,特别是结肠癌及直肠癌。
在过去,法国医学界也有研究发现,有三成的癌症病例与病人的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法国医学科学院曾在《饮食与癌症》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脂肪食物以及全脂奶、肉等饱和脂肪酸食品不但容易引发多种癌症,尤其是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易于引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认为,膳食纤维可刺激肠的蠕动,同时也可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减少粪便中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的机会,将大便、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膳食纤维主要来自天然的蔬菜、水果、谷类及豆类。蔬菜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含丰富抗氧化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可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此类蔬菜包括花椰菜、芥菜、白菜等。而黄色和绿色蔬果中,大都含有丰富类黄酮素,其他如洋葱、苹果皮等食物也都含有类黄酮素,多吃也有助于预防癌症。
因此,预防结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是消除促癌因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腐败的食物。同时,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药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