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得靶向药物只有平时经常听到的吉非替尼、奥希替尼、卡博替尼?是否知道单抗类其实也是靶向药物的一种?
因为近几十年来,肿瘤治疗与药物的持续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已经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转向了基因层面,开发出了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针对靶点(基因突变等)在肿瘤细胞上的高表达或特异性表达,以及正常细胞上的地表达和不表达,展开有区别的治疗,因此有别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化疗等),较少伤害正常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治疗肿瘤的效果。
靶向药物也有分类,平时我们经常听到的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等,属于大分子抗体药物,而吉非替尼、索拉非尼、奥希替尼、卡博替尼这种,属于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他们虽然可能针对同一靶点,但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两种药物的作用可以看做是一条线上的两部分,抗体药物负责信号开关,激酶抑制剂负责启动开关。
抗体药物阻止信号分子和受体的结合,关闭信号开关,让肿瘤得不到增殖的指令;而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则是抑制激酶的催化过程,虽然信号传了过来,但关闭激酶的启动开关,让它们无法去促使细胞发生增殖等一系列反应,甚至诱导癌细胞的凋亡。
总体来说,抗体药物在发出信号的这部分开始作用,抑制肿瘤增殖信号的发出,而小分子靶向药物则是虽然信号已经发出,但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细胞出现反应,出现增殖等情况。
受体酪氨酸激酶有50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看起来有没有很熟悉?
这就和平时经常看到的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系了起来。
这样说起来,HER-2其实和EGFR也有关系,因为EGFR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HER-1。针对HER-2基因扩增,为了治疗乳腺癌、胃癌等肿瘤,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靶向药物:大名鼎鼎的赫赛汀(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等。
所以大分子抗体类药物是靶向药,小分子抑制剂也是靶向药,靶向药物为对症患者带来了更长久、更高质量的生存期,靶向药不仅一直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靶向药物进医保也在一步一步推进。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靶向药能进入国内,也有更多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药物涌现。
如此一来,临床治疗上患者也能够拥有更多选择,或许在药物上市之前得到更多高质量的治疗。
联系方式 【微信:hjjk1002】【微信:hjjk0006】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