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数据库 > 乳腺癌百科

乳腺癌概况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乳腺癌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0~24岁年龄段处较低水平,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

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

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月经初潮早(

需要解释的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研究,现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5%~10%。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还是低的。


乳腺癌转移/传播途径

直接浸润:

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

(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

(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

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

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所以有人认为乳腺癌不单纯是乳房的局部病变,也应视为全身性疾病。


乳腺癌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 

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乳腺癌检查/诊断

1、视诊触诊。

注意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外形有否异常,皮肤有无炎症样改变及橘皮样水肿等。检查时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及手掌前半部分放于乳房上触摸,查左侧时用右手,右侧用左手,不要抓捏,触摸顺序是逆时针由内上开始依次内下、外下、外上、乳晕区,以免遗漏。压迫乳晕,有否溢液排出及性质。检查锁骨上、下、腋窝淋巴结。

2、超声显像检查。

超声显像检查可清晰了解乳腺组织形态、边界、有无肿物、大小、形态、性质(囊性或实性)等情况,为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超声检查对30岁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80%~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超声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

3、热图像检查。

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快,血管增多,肿块表面温度增高,即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所以近年来渐少应用。

4、CT检查。

可用于不能触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5、肿瘤标志物检查。

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检查方法有:癌胚抗原(CEA),铁蛋白,单克隆抗体等。

6、活体组织检查。

乳腺癌必须确立诊断方可开始治疗,目前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至今只有活检所得的病理结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诊断的依据。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腺癌鉴别诊疗

1、乳腺纤维腺瘤:

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大多在20-30岁期间。肿块明显,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单发或多发,质坚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肿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而且很少有疼痛,但有恶变发生的可能性

2、乳痛症:

亦为乳腺异常增生症的一个病变阶段,主要表现为在乳腺上可触及多数不平滑之小结节,且多有轻微自发性痛。尤其月经来潮前乳腺胀痛明显,甚至有是痛不可触,患者很是痛苦。

3、乳腺增生病:

是由于内分泌的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一般有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区别。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临床上常难以与乳腺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4、腺囊性增生病:

此病为乳腺异常增殖症的一个病变阶段,多为年龄较大者,且易多发,有时呈索条状结节,边界不清晰,属于癌前期病变。

5、乳腺结核:

比较少见,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有时大时小的变化,患者不一定有肺结核,也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临床有1/3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6、乳房囊肿:

可分为积乳和积血。积乳多见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根据病史和体征不难诊断。积血多见于外伤,因积血堵塞乳管,未被吸收而形成炎性肿块。

7、乳头状瘤:

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者多为老年妇女,50%有血性溢液。多发者呈弥漫性结节,无明显肿块。此瘤可恶变。

8、浆细胞性乳腺炎:

也称非哺乳期乳腺炎。极少见,多有急性发作史,可有疼痛、发烧等,但经消炎治疗后很快消退。当病变局限急性炎症消退时,乳内有肿块,且可与皮粘连,也易误诊为乳腺癌。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管内脂性物质溢出,进入管周组织而造成无菌性炎症。急性期突然乳痛、红肿、乳头内陷、腋淋巴结可肿大,易被误诊为炎症乳腺癌。

9、脂肪坏死:

好发于肥胖妇女的乳房外侧部分,大多数有外伤史,需要进行细胞活性检来鉴别。

10、叶状囊肉瘤:

多见于35-40岁者,发展较慢,肿瘤呈分叶状,部分坚硬如石,部分区域呈囊性感。瘤体常巨大,有时溃破,很少与胸膛固定。常误认为晚期乳腺癌,但根治术后疗效很好。转移不多见,一般以血行为主,偶有淋巴道转移。 

11、乳腺恶性淋巴瘤:

较罕见,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2%。好发年龄为50~60岁,女性多见,常为单发。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肿块,有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肿块呈巨块或结节状、分叶状,边界清楚,质坚,有弹性,与皮肤及乳房等无粘连。肿块巨大时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并引起破溃。腋淋巴结亦可同时受累。临床诊断常较困难。X线片常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区分,需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


乳腺癌治疗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

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手术、放疗均属于局部治疗。

化学治疗是一种应用抗癌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简称化疗。内分泌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去除内分泌腺体的方法来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内分泌激素的分泌量,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化疗药物相比,是具有多环节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治疗药。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调节与平衡的原则,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肿瘤的目的。

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均属于全身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兼顾病人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争取治愈,对晚期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外科手术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手术)和全乳房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手术有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只切除前哨淋巴结,经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也有人称之为保腋窝手术。保乳手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目前还做不到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进行保乳手术。对不适合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还需要切除乳房,医生可以采用整形外科技术重建乳房。乳房重建可采用自体组织重建,也可采用假体重建。可以在切除肿瘤手术的同时进行乳房重建,也可在治疗结束后,各项复查结果正常时进行重建。进行乳房重建不会影响乳腺癌的整体治疗。


乳腺癌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6.不长期过量饮酒。

7.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负责开展了三苯氧胺与雷洛昔芬等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

0532-80921197

周一至周日 9:00-22:00
公司地址

青岛市龙城路31号卓越世纪中心1号楼24层

扫码加健康顾问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532-80921197

健康顾问验证
爱心筹

爱心筹旗下医疗品牌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乳腺癌

百科

概况
病因
转移/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鉴别诊疗
治疗
预防

概况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病因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0~24岁年龄段处较低水平,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

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

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还有月经初潮早(

需要解释的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欧、美国家做了大量研究,现已知的有BRCA-1、BRCA-2,还有p53、PTEN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的5%~10%。具有以上若干项高危因素的女性并不一定患乳腺癌,只能说其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中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还是低的。


转移/传播途径

直接浸润:

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

(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

(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

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

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所以有人认为乳腺癌不单纯是乳房的局部病变,也应视为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往往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 

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检查/诊断

1、视诊触诊。

注意双侧乳房是否对称,外形有否异常,皮肤有无炎症样改变及橘皮样水肿等。检查时五指并拢用手指掌面及手掌前半部分放于乳房上触摸,查左侧时用右手,右侧用左手,不要抓捏,触摸顺序是逆时针由内上开始依次内下、外下、外上、乳晕区,以免遗漏。压迫乳晕,有否溢液排出及性质。检查锁骨上、下、腋窝淋巴结。

2、超声显像检查。

超声显像检查可清晰了解乳腺组织形态、边界、有无肿物、大小、形态、性质(囊性或实性)等情况,为肿瘤良恶性鉴别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超声检查对30岁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80%~85%。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超声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

3、热图像检查。

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快,血管增多,肿块表面温度增高,即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所以近年来渐少应用。

4、CT检查。

可用于不能触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5、肿瘤标志物检查。

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检查方法有:癌胚抗原(CEA),铁蛋白,单克隆抗体等。

6、活体组织检查。

乳腺癌必须确立诊断方可开始治疗,目前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至今只有活检所得的病理结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诊断的依据。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乳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疗

1、乳腺纤维腺瘤:

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大多在20-30岁期间。肿块明显,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单发或多发,质坚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肿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而且很少有疼痛,但有恶变发生的可能性

2、乳痛症:

亦为乳腺异常增生症的一个病变阶段,主要表现为在乳腺上可触及多数不平滑之小结节,且多有轻微自发性痛。尤其月经来潮前乳腺胀痛明显,甚至有是痛不可触,患者很是痛苦。

3、乳腺增生病:

是由于内分泌的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一般有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区别。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临床上常难以与乳腺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4、腺囊性增生病:

此病为乳腺异常增殖症的一个病变阶段,多为年龄较大者,且易多发,有时呈索条状结节,边界不清晰,属于癌前期病变。

5、乳腺结核:

比较少见,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有时大时小的变化,患者不一定有肺结核,也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临床有1/3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6、乳房囊肿:

可分为积乳和积血。积乳多见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根据病史和体征不难诊断。积血多见于外伤,因积血堵塞乳管,未被吸收而形成炎性肿块。

7、乳头状瘤:

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者多为老年妇女,50%有血性溢液。多发者呈弥漫性结节,无明显肿块。此瘤可恶变。

8、浆细胞性乳腺炎:

也称非哺乳期乳腺炎。极少见,多有急性发作史,可有疼痛、发烧等,但经消炎治疗后很快消退。当病变局限急性炎症消退时,乳内有肿块,且可与皮粘连,也易误诊为乳腺癌。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管内脂性物质溢出,进入管周组织而造成无菌性炎症。急性期突然乳痛、红肿、乳头内陷、腋淋巴结可肿大,易被误诊为炎症乳腺癌。

9、脂肪坏死:

好发于肥胖妇女的乳房外侧部分,大多数有外伤史,需要进行细胞活性检来鉴别。

10、叶状囊肉瘤:

多见于35-40岁者,发展较慢,肿瘤呈分叶状,部分坚硬如石,部分区域呈囊性感。瘤体常巨大,有时溃破,很少与胸膛固定。常误认为晚期乳腺癌,但根治术后疗效很好。转移不多见,一般以血行为主,偶有淋巴道转移。 

11、乳腺恶性淋巴瘤:

较罕见,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2%。好发年龄为50~60岁,女性多见,常为单发。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肿块,有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肿块呈巨块或结节状、分叶状,边界清楚,质坚,有弹性,与皮肤及乳房等无粘连。肿块巨大时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并引起破溃。腋淋巴结亦可同时受累。临床诊断常较困难。X线片常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区分,需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


治疗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

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手术、放疗均属于局部治疗。

化学治疗是一种应用抗癌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简称化疗。内分泌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去除内分泌腺体的方法来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内分泌激素的分泌量,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化疗药物相比,是具有多环节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治疗药。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调节与平衡的原则,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肿瘤的目的。

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均属于全身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兼顾病人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争取治愈,对晚期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外科手术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手术)和全乳房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手术有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只切除前哨淋巴结,经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也有人称之为保腋窝手术。保乳手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目前还做不到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进行保乳手术。对不适合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还需要切除乳房,医生可以采用整形外科技术重建乳房。乳房重建可采用自体组织重建,也可采用假体重建。可以在切除肿瘤手术的同时进行乳房重建,也可在治疗结束后,各项复查结果正常时进行重建。进行乳房重建不会影响乳腺癌的整体治疗。


预防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还没有确切的预防乳腺癌的方法。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乳腺癌的预防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婴幼儿时期注意营养均衡,提倡母乳喂养;儿童发育期减少摄入过量的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青春期不要大量摄入脂肪和动物蛋白,加强身体锻炼;绝经后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肥胖。平时养成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饮食习惯,少食腌、熏、炸、烤食品,增加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

4.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5.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6.不长期过量饮酒。

7.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开展药物性预防。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负责开展了三苯氧胺与雷洛昔芬等药物预防乳腺癌的探索性研究。

建议女性朋友了解一些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掌握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养成定期乳腺自查习惯,积极参加乳腺癌筛查,防患于未然。


用药

药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