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都知道,大热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宁,其实就是嗤声国际的“神药”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是“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ilate)”在中国大陆的商品音译名,其在欧、澳及南美洲被称为“Glivec”,在美国则被称为“Gleevec”,是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研发的一种针对酪氨酸激酶BCR-ABL的分子靶向药物,现作为费城染色体 (Philadelphia chromosome)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用药,有效率高达95%,且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也取得了确切疗效。
少有人知道在伊马替尼的孕育过程中,直接或间接造就了两项“世界第一”(首次发现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变异;首次发现染色体易位现象),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5位Lasker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美国的诺贝尔奖)以及1位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类似我国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伊马替尼本身凝聚着多个国家几代肿瘤学家、药学家、临床医学家的共同智慧,更是基础研究所、药物研发公司、临床医疗中心密切合作造就的转化医学的世纪经典。
100年前一些生理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有丝分裂的异常,会让海胆出现类似于癌症发作的现象,科学家西奥多·勃法瑞(Theodor Boveri)基于这些观察,西奥多提出了几个假设:
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也许不稳定2、肿瘤可能是从单个癌细胞发育而来3、染色体异常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失控4、导致肿瘤的遗传变化发生在比染色体更小的尺度上,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
人类历史的进程,总会在不经意下得到推动。1956年彼得·诺维尔(Peter Nowell)与研究生一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癌细胞中,第22号染色体明显要更短。
从1960年“费城染色体”发现,到2008年FDA批准“伊马替尼”用于GIST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经历约半个世纪。
伊马替尼的这半个世纪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现BCR-ABL
1/1960年Nowell发现费城染色体;
2/1973年Rowley确定费城染色体为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的易位;
3/1982年Annelies证实易位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为导致CML的原因。
第二阶段:STI-571的成功
包括4个标志性事件:
1/1994年,LYDON与Druker合成STI-571;
2/1994-1998年,临床前期实验取得巨大成功;
3/2001年,I期临床取得巨大成功,获得FDA批准作为治疗CML和不可切除或转移GIST的一线药物;
4/2001年-2002年,Kuriyan阐明STI-571与BCR-ABL作用的生物物理机制。
第三阶段:拓展阶段
1/Sawyers阐明CML肿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并联合百时美施贵宝制药公司成功合成Dasatinib;
2/Dasatinib 的I期临床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同年获得FDA批准作为伊马替尼耐药的 CML的二线用药;
3/Demetri领导完成辉瑞制药公司Sunitinib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不可切除或转移GIST临床试验,取得巨大成功,2006年获得FDA批准作为二线用药;
4/2008年,FDA批准伊马替尼用于GIST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
联系方式 【微信:hjjk1002】【微信:hjjk0006】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