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分别为53.57/10万、45.57/10万,严重威胁着国民的健康。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4%,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其治疗手段比较局限,5年生存率仅为2%。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突飞猛进:机体免疫系统除了有免疫监视清除肿瘤细胞作用,在某些阶段还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研究显示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death1,PD-1)/PD-1配体(PD-1ligand,PD-L1)信号通路的激活可导致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和杀伤,而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以逆转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内源性抗肿瘤免疫效应。
目前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抗PD-1、抗PD-L1抗体因其特异性强、副作用低、肿瘤控制时间长等优点已成为治疗NSCLC新方向,在临床肿瘤的特性之一是能通过基因、表观遗传的改变导致一系列抗原的产生,人体免疫系统能够通过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产生T细胞免疫应答清除肿瘤细胞。
T细胞的完全活化需要“双重信号”:首先,T细胞表面受体(Tcellantigenreceptor,TCR)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s)提呈的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使T细胞初步活化。进而,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共刺激分子结合,使T完全活化成为效应T细胞。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共刺激分子与共抑制分子之间的平衡,即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平衡,使T细胞的免疫效应保持适当的深度、广度,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对于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维持对自身组织的耐受、避免自身免疫反应。
然而,肿瘤细胞可异常上调共抑制分子及其相关配体,例如PD-1、PD-L1,抑制T细胞的免疫活性,造成肿瘤免疫逃逸,导致肿瘤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阻断共抑制分子与配体结合可以加强及维持内源性抗肿瘤效应,使肿瘤得到持久的控制。目前临床研究最为透彻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有: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Tlymphocyteassociatedantigen4,CTLA-4)、PD-1及PD-L1。而利用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抗PD-1、抗PD-L1抗体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治疗晚期NSCLC在临床试验展现良好的疗效性、安全性。
联系方式 【微信:hjjk1002】【微信:hjjk0006】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