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在临床上罕见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世界卫生组织2008将其定义为能够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该病在临床上很难治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极低。
WM占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lymphoma,LPL)的90%~95%,在LPL中很少有患者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成分或不分泌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3]。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系统将WM和LPL归属为同一种疾病。诊断WM时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淋巴浆细胞侵犯骨髓以及伴有血清Ig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既往WM的治疗主要通过利妥昔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最近几年针对WM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治疗药物逐渐被研发,如苯达莫司汀、硼替佐米、依维莫司、氟达拉滨、沙利度胺、利妥昔单抗等。
伊布替尼是一种抑制剂,它主要是通过抑制BTK信号通路,来达到对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细胞运动的调节。伊布替尼通过与BTK活性位点上的特异氨基:半胱氨酸481(Cys-481)高度特异性共价结合,阻止ATP与BTK结合并能稳定、持续的对BTK酶活性抑制。
伊布替尼持续抑制BTK主要通过以下3个途径来达到靶向治疗:
抑制增殖和生存:抑制肿瘤细胞的促生存信号通路,切断了肿瘤细胞继续生存的信号传导,引起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
抑制黏附:通过抑制B细胞受体(BCR)介导的黏附,阻断了肿瘤细胞进一步的播散途径;
③调节趋化性:通过阻断信号通路,帮助调节B细胞在淋巴组织内外的迁移,让更多的B细胞进入到淋巴组织,增强体内的细胞免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MYD88L265P基因突变能作用于BTK而促使WM细胞生存,而伊布替尼能抑制BTK,诱导存在MYD88L265P基因突变的WM细胞凋亡。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