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源性的肿瘤, 其概念最早由Mazur在1983年提出, 研究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10~2/10万, 但近年来随着诊疗手段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小间质瘤被发现,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认为, GIST的发病与突变的酪氨酸激酶受(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PDGFR-α) 基因驱动密切相关。GIST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 手术是目前所有可切除GIST的首选方案。
然而, 多数GIST患者术后容易复发或转移, 长期预后并不理想。对于评估后无法行根治性切除者考虑为晚期GIST, 首选伊马替尼治疗, 在此基础上, 根据肿瘤控制情况, 联合减瘤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
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诸多, 如原发肿瘤大小、部位、肿瘤根治程度、是否破裂、核分裂数、基因突变类型等。
伊马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治疗GIST的一线药物, 无论是术前还是辅助治疗, 其常规剂量一般为400 mg/d, 但建议根据基因突变类型调整剂量。既往研究显示, 伊马替尼减量可能导致耐药的发生以及疗效降低, 而这一过程往往与患者体内血药浓度降低有关。
前期研究显示, 伊马替尼在体内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肌酐清除率、白细胞水平、血清白蛋白浓度、既往是否行胃大部切除术等,且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在不同患者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伊马替尼治疗期间会有不良反应,患者服药过程中药物减量也通常由严重不良反应引起, 经剂量调整后, 均得以缓解。如若想尝试前沿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绘佳新药平台申请参加临床治疗。
联系方式 【微信:hjjk0006】【微信:hjjk1002】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