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目前已知能够在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
去医院做胃部检查的时候需要做的一个呼气实验就是关于这个细菌的检查,该检查不依赖内镜,患者依从性好、准确性较高,为Hp检测的“金标准”方法之一。
Hp的致病机制是首先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之后逐渐发展,甚至会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1983年由巴里和罗宾两人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一种单极、呈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自从幽门螺旋杆菌被发现以来,就被认为是胃癌的元凶,甚至大家已经到了谈Hp阳性色变的程度,因为相关研究表明:
1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流行病学相符
大部分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成正比,特别是在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2
幽门螺杆菌与胃病发病率高相关
研究表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高达90%~100%,同样,在Hp感染高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也较高。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加速溃疡愈合,显著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HP通过口腔进入胃,有些可以被胃酸杀死,有些则附着在胃窦粘液层上。定居在粘膜层和胃窦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一般不侵犯胃腺和固有层。一方面避免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难以被机体的免疫机能清除,Hp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粘液内的胃酸,形成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使感染慢性化。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癌前病变相关性高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癌前病变是指容易转化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及异型增生、广基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都是癌前病变的表现形式。
从慢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导致癌症,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十多年甚至数十年。
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的概率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Hp凭借其产生的氨及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菌体细胞壁抗原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根据目前的研究,Hp阳性与胃癌之间确实存在联系。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地区胃癌发病率也较高。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一定会得胃癌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因素之一。癌症的发病机制太复杂,各种学说众说纷纭。人、环境、遗传基因等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于人体并不全是有害的。
一个能够证明Hp对人体不全是有害的经典案例是:随着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的进行,胃癌发病率降低,但是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却在逐年攀升。随着年龄的增长,幽门螺杆菌会增加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但同时,它也保护了食管,降低了胃食管反流病或其他癌症的风险。对孩子来说,幽门螺杆菌甚至是有益的,所以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尚不可一概而论。
幽门螺杆菌阳性,要去医院做根除吗?
并非所有Hp阳性患者都需要根除治疗,还是要结合个人情况和家族遗传病史等判断。
▲强烈推荐在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时要治疗;
▲一般推荐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治疗无效,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胃癌家族史、心血管病计划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增生性胃息肉等时要治疗;
▲如个人强烈要求治疗时亦可治疗。
除上述情况外不推荐治疗。滥用抗生素治疗后的结果是细菌耐药性大大增加,根除率越来越低。
千万不要盲目地认为幽门螺旋杆菌都是有害的。众所周知,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还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绘佳医疗www.zhonghuijia.cn
专注于为大病患者减轻治疗花销
打造全民健康管理体系
联系方式 【微信:hjjk0006】【微信:hjjk1002】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