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程度的组织学评估必须基于核分裂象的数量及病变的大小,且核分裂象是主要的参考指标。核分裂像大于10个/50HPF为高度恶性,核分裂象小于10个/50HPF则考虑为低度恶性;最大直径小于5cm的肿瘤常为良性。原发性完全切除GIST的危险程度评估推荐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的4级分类方案。
为更合理地选择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有学者建议用12项指标包括2项肉眼播撒指标(包括肝转移和腹膜播散)、5项显微镜下播散指标(包括淋巴结转移,血管、脂肪、神经和黏膜浸润)及5项组织形态学指标(包括核分裂象大于或等于10个/50HPF,肌层浸润、肿瘤坏死、围绕血管呈簇状排列和明显的异型性)建立GIST患者的预后体系。
GIST的标本固定和巨检取材观察非常重要。标本充分固定后,一般要求在肿瘤最大直径上每厘米最少应有一块组织被取材。取材时见坏死、异常的区域、边缘、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要记录和标记,必要时,增加取材。
GIST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得出。通过仔细观察HE切片,合理应用多种免疫组化方法,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可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对CD117阴性、CD34阳性的病例,需与孤立性纤维肿瘤鉴别,尤其是对原发于胃肠道外的病例,联合应用WT⁃1和DOG⁃1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WT⁃1和DOG⁃1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的表达很低或不表达。个别特殊的病例,建议做KIT与PDGFRa基因突变检测,以指导临床治疗。
由于对GIST基因突变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使GIST的诊断率显著提高,使GIST的治疗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分子检测不仅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还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
正确的病理诊断对实现GIST个体化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对GIST的诊断及治疗应遵循《中国胃肠道间质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解读》。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外科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重大改变,为部分晚期GIST患者带来了延长生存期的疗效。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