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GFRA基因突变2003年,Heintich等在没有c-Kit基因突变的GIST中发现PDGFRA基因突变,从而提示PDGFRA基因突变也是GIST的发病机制。在GIST中,PDGFRA基因突变占5%~10%,主要为18外显子突变,12、14外显子突变少见。PDGFRA基因突变GIST最常发生在胃,组织学上常表现为上皮细胞型或混合型。18外显子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作用是稳定激酶活化环。18外显子D842V突变约占所有PDGFRA基因突变的70%,只发生在胃、网膜及肠系膜的GIST。12外显子与c-Kit11外显子同源,突变后可以导致激酶自抑功能的缺失。
GIST是对具有GIST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CD117阳性或阴性,同时未能检测到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一类GIST的统称。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包括琥珀酸脱氢酶B(SDHB)基因缺失、原癌基因BRAF突变、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等。SDH缺陷型GIST多发生于胃,组织学多表现为上皮细胞型或混合型。SDH复合物存在于线粒体膜上,由4个亚单位(SDHA、SDHB、SDHC、SDHD)组成,SDH各亚单位缺失可表现为Carney三联征(多发胃间质瘤、肺软骨瘤、肾上腺外功能性嗜络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和CarneyStratakis综合征。
SDH缺陷型GIST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α异常稳定、DNA异常甲基化、胰岛素类似物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活化[6]。研究显示,无论危险度级别如何,60%~80的SDH缺陷型GIST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提示现行的复发风险分级不适合该类型GIST预后评估。
研究发现,在成人野生型GIST中,BRAFV600E突变率为7%,提示BRAF基因突变是一种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BRAF基因突变型GIST好发于小肠、具有高度恶性倾向。BRAF基因突变在下游活化RAS\RAF\MEK通路,从而使细胞不依赖上游c-Kit和PDGFRA突变处于持续增殖状态,所以,BRAF基因突变可能是GIST耐药机制之一。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分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和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少数NF1患者可以并发GIST,称为NF1GIST,NF1患者GIST终身患病率约为7%,高于正常人群。NF1GIST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好发于小肠,组织学多单纯表达梭形细胞,危险度低,预后较好。
热门评论